《奉天承运》 ——布衣的尺素千里路(五)
更新时间:2025-09-19
浏览量:
内容简介
本书是艺术家王钧先生的个人自传,讲述了一个黄土高原农家子弟如何遵循内心召唤,通过书画艺术实现自我价值,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非凡历程。从十二岁对艺术的直着到为国士创作传世画,从浙江的艺术市场探索到北京国庆观礼台的荣光,作者用真挚的笔触展现了"奉天承运"的深刻内涵——个人天赋与时代使命的完美结合。
——缘起篇——

第七章:甬城缘启:禅意与商道的共鸣
第一节 普陀钟声,东钱湖波——缘起宁波
2013年,春末夏初的时节,空气中已浮动着暖湿的潮气。我怀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向往,来到了海天佛国——普陀山。香客熙攘,梵音低回,却在一片古樟掩映的僻静禅院旁,偶遇了镜智大和尚。
他并无许多名刹高僧的威严气派,反倒像一位邻家的长者,眉眼慈和,步履从容。因见我在廊下对着一幅碑刻出神,他便驻足,微微一笑:"居士也喜好书法?"
便是这一问,打开了话匣子。原来法师亦是墨道中人,禅修之余,最喜临池。他邀我至禅房吃茶,房内陈设简净,唯窗明几净,一案、一壶、数卷经书,以及案头那套微沾墨痕的笔砚,透露出主人的精神栖所。
茶香袅袅中,我们的话题从二王的秀逸,聊到颜鲁公的雄浑;从怀素的狂草,论及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。他为我浅析《金刚经》,言及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,教我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。那并非枯燥的说教,而是与他笔下的一点一画,与窗外的云卷云舒融为一体的智慧。他道:"执着于笔法,反失其神;执着于名利,便丧其本心。破执,不是放弃,是放下包袱,方能真正拿起。" 那一刻,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朗涤荡心胸。我忽然懂得,书法乃至人生,最高的境界,或许正是这"无住生心"的洒脱与从容。离别时,他赠我一句偈语:"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" 此行,我不仅结下了一份佛缘,更觅得了一位能以心印心的方外知交。
第二节 湖畔偶遇:艺术与市场的初次对话
带着这份通透的欢喜,我来到了宁波城中。这座揽三江而通海的港城,自古文风鼎盛,墨香悠远。王安石曾在此兴学,天一阁的书香泽被百年,这里走出过无数丹青妙手。我每日清晨,惯于去东钱湖畔跑步,湖面烟波浩渺,远山如黛,奔跑其间,心旷神怡。
一日清晨,跑至湖畔一隅,被一爿临水而建、设计雅致的小画廊吸引了目光。信步走入,室内光线柔和,墙上挂着些水墨作品,韵味清新。老板是位四十岁上下的男子,气质儒雅,正独自品茶。见我进来,便点头微笑。
"老板,生意还好吗?这画好卖吗?"我寒暄道。
他放下茶杯,笑着摇头:"艺术品嘛,怎么说呢?三分看作品,七分看缘分。经济好了,它们是锦上添花的花;经济平了,它们是雪中送炭的炭。来的客人,有的是真喜欢,有的是装饰门面,还有的,是信这个能带来好运道。"
我们便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"闲谝"起来,从市场冷暖聊到顾客偏好,从艺术价值谈到商业规律。谈话间甚是投缘,我得知他也姓王。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掏出手机,翻出相册里我平日创作的画作照片,递到他面前。
"王老板,您是行家,您给瞧瞧,像我这样的画,在您这儿,能值个什么数?"
他接过手机,仔细地滑动、端详,时而放大细节,沉吟片刻,道:"笔墨不错,有自已的东西。按这个尺幅,在我这儿,标价一千五左右,是合适的。"
一千五。这个数字清晰而直接。没有虚情的奉承,也没有刻意的压价,是一种基于市场经验的诚实判断。这份诚实,反而给了我巨大的信心。
我当即没有任何犹豫,脱口而出:"王老板痛快!这样,我回去就挑几幅裱好的作品寄给您,您挂在店里试试。若真卖掉了,您按规矩拿回扣,咱们长期合作。"
"好啊!"王老板也很爽快,"东西好,总会有知音。"
几天后,我精心挑选了三幅作品寄往宁波。不曾想,不过半月,王老板便来电告知,画作均已售出,并要求继续补货。就这样,近乎偶然地,我在宁波打开了第一个销售窗口,我的画作,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商品,得到了市场的初次认可。
第三节 钱塘知音:商海中的文化伯乐
在宁波东钱湖畔与王老板结缘后不久,我的人生又迎来了一段重要的涨潮期。那是一个深秋,经一位友人引荐,我结识了裕轩建材的章总。这位来自江西的企业家,虽然个子不高、身材清瘦,却有着格外锐利的眼神和饱满的精神气。言谈间,他逻辑清晰,思维敏捷,既有赣商特有的精明务实,又透着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底蕴。
那时,他的新公司即将开业,正在筹备各项事宜。他特意约我在他的新办公室见面,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,他认真地向我阐述公司的经营理念:"裕泽天下,轩昂立业"——既要让利于客户,造福社会,又要以昂然之姿在行业中立足。他希望能有一幅书法作品,既能体现这一理念,又能时时激励员工成长。

我沉思片刻,建议以"天道酬勤、人道酬善、商道酬信"为主题创作。这十二个字既暗合"裕轩"二字的气度,又蕴含了《易经》的智慧,更强调了勤奋务实的精神。章总听后眼前一亮,当即表示这正是他想要的感觉。
创作过程中,我特意选用了上等的宣纸,以行楷书就,笔墨间力求浑厚大气,又在转折处暗藏锋芒,以契合建材行业的特质。当作品送到章总面前时,他站在作品前良久不语,最后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:"王老师,您这笔墨,不仅写在了纸上,更写进了我的心里!"
开业当天,章总特意将这幅书法悬挂在公司大堂最显眼的位置。在剪彩仪式上,他不仅邀请我作为特邀嘉宾,还向所有来宾隆重介绍我和我的作品。红绸剪断的刹那,金色的剪刀在阳光下闪光,我知道,这剪断的不仅是一个仪式的序幕,更是我艺术生涯的新篇章。
此后,章总经常邀请我参加他的商务活动,每次都会向合作伙伴推荐我的作品。在他的引荐下,我陆续结识了数十位企业家,为他们创作办公室书法、企业箴言等作品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每次介绍新客户时,章总都会亲自陪同,细致地介绍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。他不仅是在推荐一位书法家,更是在传播一种企业文化理念。这些客户后来都成为了我的长期合作伙伴,其中不少还成为了知交好友。
这段与章总的缘分,是我在宁波结识镜智大和尚、王老板之后的重要延续。它让我意识到,艺术创作不仅可以是个人的修行,更可以为企业注入文化灵魂,成为商业世界中的一股清流。这份知遇之恩,如同春雨润物,无声却深刻地滋养了我在浙江艺术市场扎根的土壤。
第四节 以画为媒:从艺术到文化的升华
与章总的合作,让我对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。而真正让我的创作发生质变的,是随后与那些购买了别墅、寻求高端软装设计的企业家们的深度合作。
通过章总和王老板的介绍,我结识了越来越多事业有成、品味不凡的企业家客户。他们不仅要装饰空间,更希望寄托情怀,甚至想要一副能传世,有家族文化内涵的作品。我猛然意识到,先前镜智法师点拨的"破执"智慧与《金刚经》的般若空性,章总对企业文化的重视,以及王老板提到的"好运道",在此刻与我的笔、我的画、客户的需求,完美地交织在一起。
我不再仅仅是一名卖画的画家,而是逐渐成长为一名"文化创造者"。我会与每位客户深入交谈,了解他们的行业特质、家庭状况和个人期盼。随后,我将《易经》的卦象爻辞、阴阳平衡之道,《道德经》的上善若水、无为而治的哲学,乃至佛家的慈悲与智慧,融入了创作的构思之中。
· 为一位地产商创作时,我以《乾卦》的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"为精神内核,画山势雄浑,松柏挺拔,寓意志向高远,基业长青。
· 为一位期盼家庭和睦的企业家夫人,我以"家和万事兴"为主题,绘荷花清莲(寓"和"),水中游鱼(寓"余"),色彩温馨融洽。
· 为一间书房,我以"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"为题,绘幽兰空谷,远山微云,传递一份超然物外的闲适与深邃。
我将这些画作命名为"运景画"或"传承画"、承脉画,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,而是承载着文化密码、哲学思考与美好祝愿的独特艺术品。客户们为之惊喜,他们看到了画作之外的价值,感受到了那份为其量身打造的用心。
销路,就这样以一种远超我预期的方式,徐徐打开。从镜智法师的禅机点拨,到王老板的市场启蒙,再到章总的商业引荐,最后到为企业家的深度定制——宁波,这座因佛缘而初识,因艺术而深交的城市,终于成为我天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福地。它给了我智慧的启迪,也给了我实践的舞台,让我真正领悟到"道"与"术"、"缘"与"力"如何完美结合。
这一切,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。从禅房到画廊,从企业大堂到私人宅邸,我的艺术之路在宁波完成了重要的蜕变:从单纯的个人创作,升华成为连接商业与文化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
作者:王钧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信息来源于网络。在使用前请自行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。
上一篇 : 走近作家余秋雨:那些无人揭露的真相
下一篇:《奉天承运》 ——布衣的尺素千里路(六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