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天承运》 ——布衣的尺素千里路(六)
更新时间:2025-09-22
浏览量:
内容简介
本书是艺术家王钧先生的个人自传,讲述了一个黄土高原农家子弟如何遵循内心召唤,通过书画艺术实现自我价值,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非凡历程。从十二岁对艺术的执着到为国士创作传世画,从浙江的艺术市场探索到北京国庆观礼台的荣光,作者用真挚的笔触展现了"奉天承运"的深刻内涵——个人天赋与时代使命的完美结合。
——升华篇——

第九章:跨界融合:从书画院到互联网的蜕变之路
第一节:晋商精神与艺术初心
2014年秋天,因为艺术合作,我结识了山西晋尧天园珍宝馆的张总。他身材高大,既有晋商传统的沉稳实在,又透着岁月积累的智慧。我们一见如故,仿佛早已在文化长河里相遇过。
珍宝馆里陈列着奇石和古瓷器,安静却有力量。我们坐在窗边,他泡了一壶陈年普洱,动作流畅自然。我忍不住问他:“您在商界打拼这么多年,为什么最钟情两千年前的《道德经》?”
他一边沏茶,一边平和地说:“经商本质上是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《道德经》讲‘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’。做企业也是这样——先把握根本规律,再制定策略,最后落实方法,才能做大做强。”他稍作停顿,接着说:“我特别喜欢‘无为而治’的理念。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顺应规律去做,就像大禹治水,疏通而不是硬堵。”
这番话让我体会到晋商“重义轻利、以道经营”的深厚传统,也为我们之后的跨界合作埋下了种子。
第二节:传统艺术在今天的意义
张总把茶杯轻轻推到我面前,反过来问我:“王老师用笔墨描绘万物,您觉得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”
我看着杯中清亮的茶汤,想了想说:“书画最重要的是‘借可见的形式传递不可见的精神’。比如画竹,不仅要形似,更要表现它的气节;写字不止讲究结构,还要有流动的韵味。这就像老子说的‘有无相生’——笔墨是‘有’,意境是‘无’;从无到有,又从有到无,才达到妙境。”
他微笑着点头,又问:“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‘道’的思想对现代人还有什么价值?”
我思考了一下,回答:“老子说‘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’。现代人追逐外在物质,容易迷失自我。‘道’的智慧,恰恰是帮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。所以我的书画创作,力求在繁华中体现朴素,在绚烂中回归平淡。”
这段对话让我更加坚定——要用艺术传播智慧,用笔墨传递心声,此后,我们还一同拜访了著名的国学易学泰斗廖墨香先生,在这些深入交流中,我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解愈发深刻。这也为后来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。
第三节:书画院的文化责任
在张总的支持和推荐下,我在2014年担任了山西晋尧天园书画院的院长。这份工作不只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。
上任后,我提出了“扎根传统,面向当代”的理念。我们定期举办“尧文化主题书画展”,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家交流切磋;还和企业合作,将艺术融入企业文化。多家媒体报道了我们的工作,这段经历为我后来的跨界转型积累了实践经验。

第四节: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
那时正是互联网门户时代的黄金尾声,很多朋友建议我:“王院长,应该建个网站!这是您的名片和平台,既能结交更多人,也能让作品走得更远。”这些建议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艺术与互联网结合的可能性。
经过了解,我发现大多数书画家还保持传统方式,对互联网既好奇又不敢尝试。我意识到,这不仅是挑战,更是机会。如果我能率先做出改变,就能在艺术传播和市场发展上抢占先机。
老子说:“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互联网对于艺术来说,不只是技术变化,更是方法与理念的结合。它用无形的网络,承载有形的艺术;用无限的空间,传播有限的作品——这正是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在现代社会的体现。
第五节:从书画院到网络平台
一次书画交流活动中,我结识了品牌315网。这个网站属于商品与质量杂志社主办,总部在北京,以其公信力和广泛影响力吸引了我。和纯商业平台不同,品牌315网注重诚信建设,这和我“厚德载物”的理念非常契合。
经过几次深入交流,我决定接手品牌315网在陕西的工作,担任总编。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很大胆——一个书画家居然要去运营网络媒体。但我坚信,书画艺术需要更广泛的传播渠道,而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。
《易经》说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艺术的精髓就在于适应和变化。这次跨界,不是放弃艺术改做技术,而是用新技术承载艺术,用新媒介传播传统。
第六节:笔墨与文字的共同修行
为了做好网站工作,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学习历程。每天不仅要创作书画,还要学习网络编辑、新闻采写和专题策划。我亲自带队走访陕西各地的企业家和艺术家,撰写报道和专访。
这段时间里,我的文字能力明显提高。从开始下笔生涩,到后来流畅自如;从简单消息到深度报道,渐渐学会了用文字准确表达。尤其让我高兴的是,我开创了“书画与商业”专栏,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艺术市场,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。
书画和文字,看起来是两种技能,但本质是相通的。前者用笔墨构图,后者用文章达意,都需要“静下心来、专注投入”的功夫。两者共同修习,让我更深刻理解了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的哲学思考。
第七节:从地方到全国的格局开拓
因为平台的关系,我经常去北京总部开会和交流。这些经历让我突破了地域限制,真正进入了首都的文化圈。我结识了大量文化名人、企业家和媒体朋友,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专家、中央美院教授、知名收藏家等。
和这些高水平人士的交流,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。我开始从全国视角看待艺术创作和市场发展,这对我的艺术和人生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人脉资源也从地方扩展到了全国,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更加明白:艺术之路,不是独自前行的旅程,而是因缘聚合、大家共同成就的道路。
第八节:传统艺术的现代焕新
所有的积累,最终结出了果实。我的画作因为独特的中国风和吉祥寓意,被多个国际会议选为官方礼物,赠送给外国大使、政要和嘉宾;同时也被很多高端酒店、大型商会悬挂收藏,成为彰显品位的艺术装饰。
回顾这段跨界经历,就像一条清晰的命运轨迹:从书画院长的责任担当,到互联网世界的开拓探索;从文字表达的刻苦修炼,到京城圈层的融入提升;最终让传统书画借助新的传播方式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,新时代的艺术家不仅要会创作,更要让艺术的价值在时代浪潮中充分实现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说:“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”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播与分享,艺术的升华在于跨界与融合。
——沉淀篇——
第十章:盛会之后的沉淀——学无止境,修身为本
第一节:国际舞台的震撼与启发
2015年,依托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影响力,我陆续受邀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论坛、315中国诚信品牌万里行、全国商业道德模范评选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活动。这些机遇不仅为我的人生阅历增添了国际视野,也让我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。

然而,在欧亚经济论坛现场,当我聆听各国政要、顶尖学者与商业领袖探讨全球经济、地缘政治与文明对话时,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我才意识到,这个世界运行的复杂逻辑和宏大秩序,远非我以往凭借艺术直觉与个人经验所能把握。在这样一个高维度的参照系中,我过去赖以成功的认知体系,显出了它的局限。
第二节:自省与退隐的决心
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;能不配位,必受其累。”这句古训如晨钟暮鼓,点醒了我因一时成功而发热的头脑。我冷静地问自己:以我当时的见识与底蕴,是否真正匹配这样的平台和机遇?如果未来还有更大的机缘,我是否有足够坚实的“容器”去承接?
我意识到,人生向上攀登,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,而必须有与之匹配的认知、心性与智慧作支撑。否则,所有繁华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。于是,论坛结束后,我做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像是“退隐”的决定:主动沉潜,回归书斋。我大幅减少了社交与商业活动,让生活回归极简,开启了一场自我驱动的“闭关修行”。
第三节:系统性知识重建
我的书房成了新的修炼场。画纸和砚台边,堆起了各类经典著作。我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,系统补足五大领域的知识:
· 经济理论,从《国富论》起步,理解市场规律和“看不见的手”如何影响全球经济;
· 文学经典,重读《红楼梦》与莎士比亚,体味人性与命运;
· 传统文化,系统攻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,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;
· 艺术哲学,精读《视觉与艺术》等专著,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理论根基和突破方向;
· 社会趋势,广泛阅读互联网、全球化等相关著作,试图构建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框架。
第四节:苦修中的心智成长
那段时间,我仿佛重回了学生时代,甚至比那时更加刻苦专注。常常挑灯夜读,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,脑中各种思想激烈碰撞,不断将新获取的知识与过往的艺术实践、商业活动相互印证。有时读至豁然开朗处,会掩卷长叹,对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感慨:"若当年在学校有此刻一半的觉悟和劲头,清华北大,恐怕也非遥不可及啊!"
但这早已不是为了学历,而是一场真正发自内心的终身学习。我深刻体会到,成长不是一味向外追逐,而是向内扎根。只有内心世界足够丰盈和稳固,才能更好地迎接和承载外部的机遇。
第五节:沉淀之后的新生
这段看似“退隐”的时光,其实是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储能阶段。它为我带来了三个层面的蜕变:
· 我的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支撑,笔下山水、人物与格局,气象一新;
· 我的语言与表达变得更加有底气,在高层次交流中视野更宏阔、言辞更从容;
· 我的人生有了更坚定的罗盘,更加明确自己的"天命"不仅是卖画赚钱,更是成为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。
这段经历让我彻悟:天命之路,既需要抓住机缘、奋勇向前的外部开拓,更需要沉心静气、厚积薄发的内部建设。唯有两者兼备,当好运再次来敲门时,你才能从容地打开门,对它说:"我已准备多时了。"
作者:王钧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信息来源于网络。在使用前请自行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。
上一篇 : 《奉天承运》 ——布衣的尺素千里路(五)
下一篇:2025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促进大会在厦门召开


